(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评论员 李长需
“鸭脖”的清白终于得到证实。江西省联合调查组证实,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食堂吃出疑似为“鼠头”的异物,不是“鸭脖”,而是判定为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
这个结论,符合公众的认知,也让此前校方与相关部门一口咬定的“鸭脖”结论,更显荒唐。从此前该学院学生发布的视频来看,饭菜中混入的异物,牙齿、胡须若隐若现,几乎可以断定是“鼠头”无疑。但事情在第二天就出现了令人错愕的反转:江西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昌东分局局长带领执法人员来到现场,经过现场反复比对、确认后,一锤定音,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该结论受到公众普遍质疑,被网友们称为“指鼠为鸭”。舆论进一步发酵之后,直到省级调查组介入才搞清楚。那么,一个“鼠头”为何要等到省级调查组介入才能搞清楚呢?
其实,省级调查组的调查,并没有多大的技术难题。调查组调取了监控视频发现,6月1日,学生在食堂吃出疑似为“鼠头”的异物,被涉事食堂工作人员事发当日丢弃。通过查看食堂后厨视频,查阅采购清单,询问涉事食堂负责人、后厨相关当事人、当事学生和现场围观学生等,判定异物不是鸭脖。根据国内权威动物专家,对提取的当事学生所拍现场照片和视频进行专业辨识,判定异物为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
这么简单的调查程序,任何一个并不专业的个人或组织,都不难进行。为何该学校和江西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昌东分局由局长带队的执法人员调查不出?显然,不是调查不出,而是“未认真调查取证”。
复盘事件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在该事件发生后,校方等部门就采取了一个与事实背道而驰的链式操作:不是立即固定证据,找第三方调查公布结论,而是自己先通报得出结果,还拉着当事学生一起表态,动员学生上网力挺虚假结论。而江西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昌东分局则成了这个链式操作中至为关键的一环。他们只是单项输出检测结果,并没有对视频中的细节进行详细解析,他们为学校“背书”,显然是无法合理给出解析。
和稀泥,捂盖子,瞒天过海,千方百计掩盖事实真相,是这个链式操作真正的目的。最终把一个公众肉眼即可辨识的事实,越闹越大,最终靠省级调查部门介入才能水落石出。这么一出闹剧,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也伤害了基层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公信力,实属不应该。
事件真相已经调查清楚,但指“鼠”为“鸭”的影响不会立即消失。可以相信,相关当事人会为他们编造虚假事实情节的行为,付出超越事件本身的代价。但更应该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清除此类事件发生的真正根源,防止类似的闹剧重演,这个比处理几个造假当事人更重要。
责任编辑:王珍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