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笔居先。
提笔蘸墨,可绘丹青,书春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毛笔素有“南羊北狼”之说:南派毛笔以湖笔为代表,善制羊毫毛笔;而北方产狼毫,以其制笔的工艺严谨精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掖笔狼毫”。
“掖笔狼毫”出自生产狼毫毛笔的掖县,也即是如今的莱州。
莱州毛笔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曾是明清时期当地四大贡品之一,更被称为“状元笔”。
著名书法家启功曾称赞莱州毛笔:“柔进得中,管轻适手。”
艺术大师刘海粟更是挥笔写下:
“掖笔纵横,蝉蜕龙变。”
1982年赵朴初先生到莱州制笔厂参观并题字留念
一支好的莱州毛笔,看起来古朴简单,但是却需要经过选、配、垫、梳、圆等120多道工序才能制造完成。
如此制作出来的莱州毛笔,随行笔舒,变化丰富,柔而不软,刚而含蓄,既挺拔且润秀,勾、点、皴、擦皆相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莱州市朱桥镇的秦家村周围几十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手工制笔。
然而随着销量降低,加上莱州毛笔工艺繁琐,光入门就需要3年,还需要长时间实践提高技术水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转行,真正保持传统工艺的民间制笔工艺的少之又少。
王沼清的“沼清笔庄”则是保留原汁原味制作工艺的一家。
而王沼清本人也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莱州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更被誉为“莱州毛笔最后的守望者”。
年过花甲的王沼清18岁开始学习莱州狼毫毛笔制作技艺,从少年到两鬓斑白,为莱州毛笔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上世纪90年代,当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莱州毛笔:“大家对这门传统技艺没有之前那么重视了。”
王沼清却不肯离开。
都离开了,难道要眼睁睁看着这门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消失吗?
1992年,王沼清创立照清笔庄,传承和发展莱笔文化。
在那个不足30平的平房里,王沼清守望着莱州毛笔的手工艺,一干就是几十年。
后来儿子王健钢也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也成为了莱州毛笔的非遗技艺传承人。
莱州毛笔发展至今,共有290多个规格,400多个品种,各因其材,各成其笔。
按笔头长度,毛笔分为大楷、中楷、小楷;按笔头材料又分为狼毫、羊毫、兼毫、紫毫(山兔毛)、金鸡毫等。
其中以纯狼毫制作的毛笔最为珍贵。
中国北方各地均有狼毫出产,但其中以东北三省所产的狼毫为最佳,称为“东北元尾毫”,简称“北尾狼毫”。
北尾狼毫产量稀少,一条狼尾只有中部的毛可以用来制笔,取其粗壮笔直,锋颖犀利,再加上手工制笔工序复杂,所以从原料积攒到一支上乘毛笔的制成,甚至会耗上数年时间。
600年的传统工艺,50余年的家传经验,王家父子传承着狼毫莱笔的工艺精华,与此同时不断改进工艺。
照清笔庄的笔,前后要经历120道工序,如此制出的毛笔无论是观感、质感、写感,都独树一帜,处于行业前列。
关键词: